周末的时候,蛋蛋要交阅读报告,刚好我收到一本出版社寄来的吉竹伸介的新书《只能这样吗,不一定吧》,就拿出来跟他一起看,书的切入点很小,但却揭示了一个很深的人生哲学,我们由此聊了很多。 而我刚好遇到一些事情,心生感慨,就想把这个记录下来。
“我没得选......”
最近很多文章在说当代父母焦虑的话题:“拼尽全力,不是为了让孩子赢,而是不让孩子输。”就连站个CP,因为不如唯粉纯粹,而处于粉圈鄙视链底端。娱乐节目里,经常会搞1对1PK,当我们只有两个选项的时候,很容易陷入二元对立的陷阱,有我没你,有你没我。这种赛制对人的感情冲击更大,节目效果更好,但这一套,用在理性决策里,就不对了。当我们将自己置身二选一的状态下,情绪往就受决绝态度所左右。把自己逼到破釜沉舟的境地,就会仿佛开弓没有回头箭,一旦决策,只能一条道走到黑,再无转圜余地。
我们习惯于做二选一,也是因为生活里处处充满这样,看起来寻常而合理的问题。拿 “喜欢还是讨厌”来举例子,答案就远远不止两种:只有两个选项,往往无法还原复杂的情况, 非要二选一的场景,非常有可能的一个情况就是,我们被选项所误导。
《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》的作者史蒂芬·柯维,曾入选“影响美国历史进程的25位人物”,被《时代周刊》评为“人类潜能的导师”,他人生最后一本书《第3选择》中就探讨了选择的问题,樊登读书会里,也有讲到这本书。
柯维认为,几乎所有的,看上去只能2选1的选择,都存在着一个当时没有意识到的第3选择。
其实校园中、家庭中、职场中,处处有第3选择。
被誉为亲子沟通圣经的《P.E.T.父母效能训练》中,也强调了,抛弃你赢我输的想法,而是寻找没有输家的第三法。
如果总是把人生看成是2选1,实际上会让自己的路,越走越窄。
当人意识到自己还有其它选择,会极大的改变自己的决策。
之前我跟蛋蛋讨论小数和分数的问题,他有点不解地问我:我跟他说现实生活中,不是只有0和1,事实上,整数才是相对特殊的状况,就比如你的身高、体重,就都不是整数,而是不断连续的不断变化的状态,而不可能突变。
生活并不是只有0和100%,还有30%,有60%,有98%......就算是做数学题,也不只“会或者不会”两种选择,即便算不到最后的答案,尽力而为,还有步骤分,不是只能要么空着,要么100%分毫不差。再进一步拓展,跳出二选一的思维,也是一种成长型思维。成功的人各有各的样子,但有一个共同的特征,就是他们会抛弃固定性思维,永远不局限自己的选择,永远在寻找可能性......我们总在思考,孩子是输还是赢,其实最该用尽全力的,恰恰是放弃输赢的想法。决定一个人的高度,并不是他的学历,不是某次考试的成功还是失败。事实上,你会见到很多学霸高开低走。很多时候是眼界和选择,决定了我们能拥有怎样的人生。 当试图告诉孩子这个道理时,我觉得下面这个画面,颇有代表性⬇️。鸡娃也是,要么就是猛推,要么就是马放南山,为啥不能轻推呢?
人生最郁闷的不是选错了答案,而是做错了题。